发布时间:2025-02-21 17:47:14    次浏览
六安新闻网讯“二季度,全市各类用人单位需求人数16657人,求职人数13266人,其中,需求人数环、同比减少24114人、4268人,求职人数环、同比减少19381人、2236人。”日前,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发布的《第二季度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分析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我市人力资源市场总体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但需求与求职人数环比、同比均呈下降趋势。报告还分析研判,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部分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在扩大经营和用工规模上将更趋谨慎,下一步我市就业市场需求将有所萎缩。同时,虽然总体保持供大于求,就业总量矛盾有所缓解,但以一线熟练工和技术工人双短缺、高校毕业生人岗匹配满意度不高等为代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存在,如何缓解这一矛盾,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道现实难题。企业用工需求下降 技术工人仍然难求第二季度,我市60家监测企业计划招聘员工3832人,实际共招聘1980人,缺工1852人,流失2294人。计划招聘、招工人数、岗位空缺、流失人数环比、同比均下降较多。其中,计划招工环比减少了2030人,同比减少2662人,实际招工环比和同比分别减少了1294人和1286人。报告分析,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春节期间部分用人单位“吃得过饱”,用人需求迅速“降温”,再加上经济增速放缓、企业订单不足等因素影响,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我市实施的各项暖企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一些企业人员流失率降低,因而岗位需求人数相应减少。例如,稳岗补贴、困难企业保险补贴等政策均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企业“留人”的积极性。虽然企业用工需求和员工流失率下降,但是监测显示,不少企业一线熟练工和技术工人双短缺的“招工难”现象仍然存在。第二季度,60家监测企业普工的需求量最大,占总需求的80.6%。需求量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而从整个二季度就业市场的技能等级需求来看,初级技术(普工)需求量最大,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最大,达到9.46,即1个求职者可选择9.46个岗位。毕业生求职数下降 人岗匹配度不高从求职人员的类型看,第二季度,新成长失业青年、本市农村人员和就业转失业人员成为我市求职的主力军。而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占比达55.87%,虽然所占比重过半,但从环比、同比数据来看,分别减少2145人和394人。在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的背景下,求职人数反而下降,报告分析,这得益于我市积极实施的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青年创业计划”,“三支一扶”、“基层特定岗位”,“就业见习”等,以及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周”、“民营企业招聘周”、“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行招聘会”等招聘活动,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从第二季度市场的文化程度需求与求职人数情况看,初中以下和高中文化程度需求人数均高于求职人数;职高、技校、中专及大专文化程度需求与求职人数大体平衡;大学及硕士以上两个文化程度求职人数略显不足。报告客观分析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市的薪酬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缺少吸引力,而且多一线岗位与毕业生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则是我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对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需求人数较多,下一步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报告还预计,随着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离校,本季度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将迎来新一轮高峰。结构性矛盾凸显 难题如何破解报告指出,从监测数据看,二季度我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稳中有升,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下降趋势。但以一线熟练工和技术工人双短缺、高校毕业生人岗匹配满意度不高等为代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存在。另外,当前就业市场还存在部分劳动者特别是下岗、失业、失地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难以满足用工单位的岗位要求,导致“就业难”的现象。二季度的监测数据显示:16-24岁、25-34岁、35-44岁的中青年需求人数较多,而45岁以上的年龄段的需求人数较少,从求人倍率来看,分别为1.34、1.28、1.26、0.84,45岁以上的求职相对较难。报告指出,中青年人是就业群体的中坚力量,虽然这与城市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相吻合,但“4050”现象仍不容忽视。对于当前就业市场的现状就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难题,市人社部门高度关注,据了解,下一步,市人社部门将在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供求信息对接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推动毕业生就业方面,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青年创业计划”、“三支一扶”、“基层特定岗位”等项目,全面落实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并通过举办举办校园招聘会活动,帮助毕业生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在加强技能培训方面,将大力开展订单、定向技能培训。同时,全面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和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积极实施“江淮英才工程”,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促进就业供求信息对接方面,人社部门将多措并举,收集整理企业招聘信息,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微信平台、公交站台等渠道发布企业招聘信息,促进就业信息供需对接。做好各类劳动者求职登记,对求职登记的贫困群体、重点群体优先进行岗位推荐,帮助贫困劳动力通过就业实现脱贫。(记者 储勇 通讯员 张晓芳)